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jinlinglq的博客

不为别的,就是想把生活点滴记录下来……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灶台(1)  

2016-02-18 21:43:58|  分类: 黄埔路的变迁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春节前,小敏去江宁走亲戚时,拍摄了几张只有在江南农村才能见到的灶台照片。或许是想向大家展示一下久违了的生活场景,她将照片发在了微信群里。

我是有过使用灶台的经历,看到这几张照片,自然引发了我的兴趣。

三十多年前,我还住在4号院的老房子里。据多个证据猜测,六幢外形一致的U型老房子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,是汪伪政府军官学校的校舍。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,又被南京军事学院改建为家属宿舍。虽然分隔出的宿舍面积大小不一,但都独立成套,厨房卫生间齐全,且东西两面通透。每户不管有几间卧室,至少有一间卧室是木地板(217号似乎全部都是木地板)。卫生间安装有抽水马桶,这在那个年代的市区里也是不多见的。有的户型里的卫生间原先还有小锅炉,装有淋浴设施。大一点的户型都有一只水磨石的大浴缸,虽不光滑,夏天半躺着在里面泡泡冰凉的自来水还是蛮惬意的。

最为奇特的是,家家户户厨房里都砌有一口不大的单眼灶台。而在当时的城市居民家里,能有一只灶台也属罕见。我猜测这与军事学院改建家属宿舍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有关。家里能有一口做饭的灶台,也解决了燃料短缺的问题。而之前马标的宿舍楼里还没听说有哪家有灶台。

灶台(1) - jinlinglq - jinlinglq的博客

 残存的1317号里仍然保留着的老灶台,不过已不是原先的模样了

上世纪七十年代,一般家庭做饭做菜,主要还是依靠煤炉或者少见的液化气,使用大灶也是在有充足的烧火材料时。

烧灶所需的燃料都来源于4号院内以及黄埔路(那时叫解放路)上的法桐树,树枝、树皮和树叶都被利用上了。我们家有几只很大的黄颜色的麻袋,我和姐姐会去院里或者马路上扫来枯黄的落叶,将麻袋装得满满的,存放在单元内的门厅里。这段经历,无论是军事学院时期,还是后来的南京军区司令部时期,许多家庭都有相同的经历。

我父亲还请同事帮助改造了灶台,在灶眼旁砌进去一只陶罐,这样一来,在烧大灶的同时,也有了热水。

秋季时,往炉膛里尚在燃烧的余灰里放进几只山芋,接下来就是美好的等待了。

老房子是砖木结构,隔墙与屋顶都是钉上密集的小木条,泥起来后再刷上白石灰。灶台的存在无疑也是一个安全隐患。有一年,313号的韩家屋顶失了火,那很可能是由于火苗窜上烟囱引起的。幸好损失不大,只是厨房屋顶的瓦被掀开了一些便于灭火,没有造成“火烧连营”的后果。大院内首次有救火龙(消防车)开了进来,作为小朋友的我们非常兴奋,与韩家大人呼天喊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。

灶台(1) - jinlinglq - jinlinglq的博客

 老房子是砖木结构,这种屋顶是易燃的

上世纪八十年代末,经过申请,父亲所在的部门帮助我们家在厨房外侧盖了一个小厨房,并且打通了外墙,与原来的厨房相连通,顺便就将这口灶台拆掉了。这样,原先厨房的面积又增加了近2个平米,整个房间变得格外宽敞,足足可以摆放两张大方桌与一张长沙发。博友解放路4号家园看到我传给他的一张当年小厨房的照片,笑说这是违章建筑。其实,那时候,4号院里不少人家都盖有这种小厨房,也是得到了组织上的认可。

灶台(1) - jinlinglq - jinlinglq的博客
  2幢15号:家的记忆(左侧是加盖的小厨房)

2011年4月,我将黄埔路2号院内还残存着半幢老房子的消息发布出来后,怀旧的人们面对旧景如同经历了一次时光穿越,而1317号里仍然保留着的老灶台更是让他们发出了阵阵的感慨……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93)| 评论(7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